未分類

分類
未分類

23-24中華文化學習活動

分類
未分類

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

易地而處 幸福婚姻保鮮法




撰文 : CEO親子教室創辦人及資深心理輔導員梁紅玉女士


有位太太說:「妳真令人羨慕,妳的丈夫都怕了妳!」她的朋友聽到她這一番話後,便向她說笑:「妳想丈夫怕妳,只要妳扮鬼嚇他,不就可以了嗎?但是否要扮鬼嚇他,讓他怕妳呢?妳會覺得婚姻會因此變得幸福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怎樣才是「幸福的婚姻」。婚姻不獨只有自己 happy,幸福的婚姻需要有三大要素:能彼此包容、能有親密關係、能和諧共處。


夫妻多考慮自我 阻礙溝通

筆者面對很多夫婦來求助時,透過檢視婚姻狀況的過程,找出當中的問題,發現大多的夫妻無法勝過「自我」,又或者是個人品格所引起的問題,因而阻礙了彼此的溝通。大多數的女士表示,對丈夫「安全感」不足;而男士方面,卻表示得不到妻子「尊重」的感覺。




其實,一段婚姻是否幸福,與二人的感受反應和行為回饋有密切關係。因為二人各自被許多已有的信念、思想主導和影響著。當進入婚姻中,必需先調整個人的心態和信念,才能以正面的態度,處理婚姻中各種大小問題。


多考慮對方處境 反省自己

有一次,筆者在外工作回港,因時間已很晚,打算隨意找一間餐廳用膳就算了,但丈夫與兒子走了數間餐館仍未有所決定。筆者於是向丈夫表示不滿,當他看到筆者面色一沉,自然他也以沉默對抗,結果整頓晚飯,大家都是各自沉默地各自吃,當時心感丈夫的氣度亦未免太小,於是心感不平,氣難下。


翌日起床後,筆者再安靜反思,丈夫的需要是甚麼呢?其實近來他工作壓力也不少,令包容及忍耐力也弱了,當面對太太不領情的回應,自然難受。於是筆者當下向丈夫發了一個電郵,對他表達關懷。


在婚姻裡,又有哪一對夫妻從來沒有衝突過呢?夫妻之間有問題並不重要,但如何處理問題才是最重要。當你願意內省及願意去檢視自己時,過往目中只有「我的感受」,原來將「自我的感受」縮細時,你會看到周圍及對方的需要。




幸福婚姻保鮮法就是「你」「我」都 happy。當你願意包容對方的弱點時,正面地接納配偶,自然拉近彼此距離,婚姻的承載能力自然增強。

討論:你可以分享與配偶相處的心得嗎?


分類
未分類

放下焦慮 不要成為怪獸家長

放下焦慮 不要成為怪獸家長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有一位家長的兒子,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也在那時開始,見識到甚麼叫做「怪獸家長」!


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於是,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但所遇到的反抗,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雖然報的課程不多,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於是又問自己:「對孩子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呢?雖有滿身學問,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抑或是一個活潑、開朗,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


最後,筆者決定不再「強迫」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就這樣「let go」,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他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想學甚麼,甚至參加中文補習。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都無往而不利。


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而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不情不願,都一樣要做。但是,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給我們知道,他們很辛苦,他們接受不來!問題是,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還有是孩子的人生!



分類
未分類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化學農藥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沒有大分別

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分類
未分類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分類
未分類

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招數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招數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招數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再進一步,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例如開心,可以是少許開心、很開心和十分開心。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例如在主題樂園時,可以問小朋友「你是少許開心、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
 
分類
未分類

乞嗤不斷 如何改善鼻敏感?

未分類

撰文:趙長成醫生

 

只要一轉季,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容易受到鼻敏感問題困擾。例如小朋友可能因鼻敏感而出現呼吸困難,感到鼻塞而影響睡眠質素,以及整天要抹鼻涕等, 如果情況嚴重更可能出現睡眠窒息症狀。 

 

由於鼻敏感可以因先天和後天因素所形成,雖然因先天性而出現的鼻敏感很難「斷尾」,但如果後天因素能夠控制得宜,那麼小朋友病發的機會便會大為減低。 

 

如何預防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

由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 家居的致敏原 

  2. 室外的致敏原 

  3. 一些感染性的疾病 

 

如以家居而言,積聚的塵埃愈多,愈容易誘發鼻敏感症狀,所以家長除了要勤於為小朋友清洗床舖外,還要拿走一些毛公仔和玩具,而床單、被舖及枕頭等易於藏塵的東西,則需要用60度左右的熱水清洗,每4天清洗一次就最好。

 

 

假如室外的環境較多塵,家長可能需要關上一部分的窗戶,保持空氣流通之餘,同時亦要減少塵埃。此外,減少感染機會也十分重要,因為一旦小朋友在學校裡出現互相交叉感染的情況,任何病毒也可以讓鼻敏感惡化。

 

除了減少接觸致敏原和感染機會外,我們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鼻敏感,例如早睡早起、進行適量的運動和適當飲食,對防治鼻敏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鼻敏感有機會不再復發嗎?

 

鼻敏感的治療需視乎病情對小朋友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影響屬於輕微,我們只需透過家居護理或控制環境因素就已經足夠。可是如果病情對小朋友影響較嚴重,令他經常感到不適,可能需要口服藥物的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會使用一些噴霧式鼻劑治療,以減少小朋友的不適。

 

 

假如所有環境因素受到控制,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在大部分情況下,鼻敏感都可以成功控制,也未必會再次復發。

 
分類
未分類

捽眼捽唔停 眼發炎點做好?

捽眼捽唔停 眼發炎點做好?


撰文:張傑醫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作為父母未必能夠從他們的表情、行為和發聲便知道孩子想表達的東西。就以孩子打瞌睡的反應,每個人的表達形式也有不同,有的人會大哭;有的人會發脾氣;有的人會揉眼睛,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反應。在眾多的反應中,在筆者醫生的立場,最不要得的習慣是「捽眼」。因為這很容易會引起發炎的情況。


眼睛發炎非雙手不潔淨所導致?


有趣的是,發炎不是因為孩子雙手不潔淨,而是其他原因。原來,在這情況下,發炎起初不是因為細菌的引起,而是因為眼睫毛附近的分泌腺體阻塞所致。在手部摩擦眼睛時,原本暢通的腹體出口會被外來的壓力所破壞,令油脂因不能夠被排出而在腺體內造成壓力,繼而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的表面上與一般細菌性發炎無異。而分別在於在這情況下,用上抗生素(外塗和口服)都沒有作用。而較正確的方法是使用熱敷,目的是讓熱量加通阻塞的出口,令炎症慢慢消失。



如何治療眼瘡?


要治療已出現的眼瘡,除了看醫生外,最基本的方法是,如上述,可用熱敷。選擇可重複加熱的熱敷包或使用微熱的毛巾。每天分 3 次,按敷 5 分鐘。至於會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會自行判斷。但是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 眼瘡的發炎程度會否超越一般的個案

•結膜有否相關細菌發炎的情況

•眼周圍組織有否紅腫和疼痛

•孩子能否控制自己擦眼睛,以減少細菌發炎的可能


患上眼炎應及早醫治


倘若控制不了發炎的情況,腫粒可能未能自行消失。這時候,手術式放腫是必須的做法。聽起來,雖然有點恐怖,但是其實過程只是很簡單的步驟,而且只需要局部麻醉。所以,父母只需跟從醫生的建議便可以放心。



說到尾,我們最怕不是孩子的雙手骯髒,而是怕他們不停揉的動作。如果是因為鼻敏感、眼敏感和濕疹引起眼炎的話,父母必須正視。家長要用藥時就放膽用藥,不必拘泥於用藥多久及未必會出現的副作用。

分類
未分類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未分類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分類
未分類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

開學季節,總會在學校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小朋友不願離開父母獨自上學,總令父母感到頭痛。初生嬰兒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求生和覓食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必須依賴父母。這情況不只是在人類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如狗、獅子、海豚等,也必須依賴父母生存。

隨著他們日漸長大,有些孩子能夠比較自立地生活,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然而有些幼兒的自立速度較慢。例如,有一些三、四歲的幼兒縱使父母仍在家裡,也不容許他們離開自己視線範圍內;有一些則不能獨自上遊戲小組或課外活動,否則會大叫大哭,更甚有些情況是即使媽媽在門外,孩子也不肯獨自上廁所。

為何幼兒會依賴父母?

為何幼兒會出現依賴的情況呢?當中可能是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照顧自己;也有可能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他們感到害怕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其實家長可循序漸進地訓練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心態及習慣性,便可減少他們過度依賴自己。

循序漸進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家長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開始,培養幼兒能獨立生活,如在更衣時,可以由家長完全協助,改為幼兒需自行脫下褲子的部分,之後再按幼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脫至膝頭,以至腳面,最後的目標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孩子吃飯時,最初是被動地由父母全程餵食,之後父母可捉住幼兒的手來進食,讓他們需要移動手臂,然後循序漸進地把捉住的部分變為手腕、前臂及手肘,令幼兒需漸漸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增加父母離開子女的時間及步行時間

子女在家中有父母陪伴時,可以嘗試父或母其中一方短暫離開幼兒視線,待幼兒適應後就可雙方一同離開,讓幼兒由其他人照顧。同時,家長也可因應幼兒的進度而增加離開的時間。

外出時,家長可以漸漸地減少抱幼兒的時間,要他們嘗試自己步行回家。由一直抱到回家,循序漸進地改為抱到在家門口落地、在電梯前落地、在地下大堂落地,回到屋苑後落地,逐漸增加幼兒步行的時間。

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

事實上,有些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的,家長對幼兒的照顧過分無微不至、過分遷就或是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協助等。有家長覺得幼兒的能力弱,甚麼都做不好,為免把事情搞砸便替幼兒完成大部分的事,甚至有家長因子女關愛依賴自己而感到成功。如情況持續的話,對幼兒日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幼兒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自立,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家長要適當地放手,才可讓幼兒成長。坊間有不少有關幼兒成長及講解在每個年齡階段適當行為客觀準則的書籍,可供家長參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