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分類
家長園地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撰文:趙長成醫生

香港的天氣時好時壞,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較弱,因而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而且孩子在上學時會與同儕一起學習和遊戲,所以令傳染病更很容易在學校傳播。所以家長必須對常見的學童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為孩子做足預防措施,避免他們感染傳染病。

香港的學童傳染病可根據傳播途徑分成以下幾類:

經飛沫傳染
孩子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或說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口部,令病毒進入體內,從而感染傳染病。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即坊間常指的傷風咳嗽)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

經接觸傳染
即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如皮膚接觸等,最常見的有手足口病。

經空氣傳染
病原體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毋須經接觸,便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內,常見的有水痘和麻疹。

由衛生環境引起
有些傳染病因個人衛生處理不當而引起,如「尿道炎」或「胃腸炎」(即坊間常指的「腸胃炎」)。

處理方法
當孩子患上任何傳染病時都不應上學,一來孩子可能在學校惹到更多病毒,或令他的抵抗力變得更低;二來為了公眾著想,避免傳播病毒,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待病癒後才上學。另外,家長可為孩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例如讓孩子注射預防疫苗,包括流感或水痘等,注射後可有效預防病毒。

家長要教導孩子,盡量避免接觸患有傷風咳的同學,同時勤洗手,適當使用消毒洗手液,保持個人衛生;亦要教導他們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避免交义感染。

如果學校懷疑有人患上傳染病,老師應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蓋咀,同時盡量隔離該位學生及妥善處理分泌物,並通知家長帶他看醫生就診。

分類
家長園地

以孩子的底線來欣賞孩子的進步

Appreciating Children’s Progress from Their Own Baseline

Written by: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Shelly Mok

There is a 3-year-old girl who, when she first started play therapy, would throw tantrums at home at least 3 to 4 times a day, each lasting over half an hour. Afte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of play therapy, her crying frequency decreased to once every one to two weeks, sometimes even three weeks between episodes. However, her mother still felt troubled because, in her social circle, other children generally calmed down after crying for only 5 to 10 minutes. In contrast, her daughter still needed at least half an hour to gradually transition from her crying spells.

Another child, a shy little boy of the same age, when he first began play therapy, would only play with familiar toy cars in the playroom. He cautiously observed the un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me, a stranger, within his small, safe space. A few months later, his father reported that he began to try playing on the slide by himself at the park and willingly participated in some interest classes without needing his parents’ accompaniment. However, his parents were still very concerned about his social skills, feeling that “h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 Each time he participated in group activities, he would stand quietly in a corner with wide eyes, observing others without joining in.

Indeed, when comparing children to others, it is easy to notice their shortcomings. It is natural for parents to hope for their children’s continued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However, please remember that every child is unique, and their baselines are different. When measuring a child’s progress, if we use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based on others’ standards, we may struggle to recognize their advancem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keep moving forward, focusing instead on what they have yet to achieve.

 

For a child who is sensitive, easily frustrated, and has difficulty adapting to change, it may still take her half an hour to express her dissatisfaction. However, when she begins to enhance her resilience in facing difficulties,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her crying spells is already progress. Before her next crying episode, she may have expended all her energy trying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and cope with various frustrations. What she needs is for her parents to understand her momentary weakness. She may not confront life as easily as more adaptable children do. Yet, with the understanding, compassion, and acceptance from her parents, she will gradually develop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making her life a little easier.

分類
家長園地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覺前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覺前

撰文:舞台及電視編劇張飛帆

我家裡有一條家規,唯一的一條。「別把悲傷帶到夢裡。」這條家規在我和太太結婚前就已經訂下,直到成家立室,寶寶出生,規則一直沿用至今。
人與人相處,無論是家人好,朋友好,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放諸熱戀中的男女,自然也是一樣。那時候跟太太拍拖,倆小口子難免間中會擦出小風波。那時候太太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前請和解,我不想把悲傷帶進夢裡。」
作為聰明的男士,我當然聽懂了言下之意,即是「無論你錯定我錯,總之嗌交嘅話你都要喺瞓之前氹返我!」
試過有好幾次,我們爭執得臉紅耳熱,那口氣我無論如何也嚥不下肚。到了睡覺的時候,我心想,堂堂一個大男人,幾碗白飯也吃得下,怎麼一口氣嚥不下了?於是便跟太太道歉,兩口子和好如初。

有一次,兒子一夫不知犯了甚麼事,被我責罵了幾句,一整天都不肯跟我說話。起初他躲在房裡,又或者躲在媽媽身後。但每次當他經過我面前,總會偷偷的瞄我一眼,然後又躲到我看不到的地方。
如是者,睡覺的時間到了。
平常孩子們都有個習慣,不論是一夫哥哥還是諾兒妹妹,睡前都一定會興高采烈的跑過來親吻我和太太,大聲說句「Sweet dream」 、「Love you」云云。可是那一晚,一夫無論如何也不肯過來跟我說晚安。他一直黐著工人姐姐,不停嚷著要上床睡覺。
於是我走到他旁,問他:「你是不是生爸爸的氣?」
一夫點頭。
「因為爸爸今天責罵了你。」
他又點了點頭,連眼睛也紅起來了。
「我們和解好嗎?」
搖頭。
「如果爸爸向你道歉呢?」

終於,一夫哇的一聲,抱著我哭了出來,堆積了一整天的委屈如決大川。
相信大家都清楚,爭執,本來就雙方都不好受。根據一夫的形容,當他生氣的時候,心裡就像有一千條蟲蟲在爬呀爬,咬呀咬。既然如此,試問有誰願意帶著一千條蟲蟲到睡夢裡呢?
其實一夫根本也渴望和解,只是礙於面子,也不懂得抒發自己的感受。
我跟一夫說:「爸爸和媽媽有個約定,就是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覺前都要和解!」
因為我們都不應讓愛的人帶著眼淚到夢裡,不是嗎

分類
家長園地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出現分離焦慮症? 文中個案用7個方法舒緩分離焦慮問題!

小朋友出現分離焦慮症? 文中個案用7個方法舒緩分離焦慮問題!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

小薰就讀小學一年班,爸爸在小薰一歲時因病去世,媽媽早前依靠着丈夫的積蓄,一直在家照顧小薰,但近年因為經濟情況變得緊張,媽媽要兼職工作,以支撐家庭的開支。小薰近日不知何故變得無法安心上課,每次媽媽帶小薰到學校,她都大哭大鬧,不讓媽媽離開,甚至上課時也要媽媽待在學校外面一個多小時,好讓她透過課室的窗看到媽媽,她才勉強可以在課室上課。

近日,小薰飼養的小花貓因病不幸去世,變得鬱鬱不歡,一直擔心着不幸的事件會發生,例如媽媽也會有一天死去。自此以後,小薰害怕獨自睡覺,身體亦經常不適,出現嘔吐和頭痛的症狀。

這種情況維持了兩個星期,媽媽筋疲力盡,感到十分擔憂和焦慮。媽媽透過朋友介紹,向心理治療師尋求協助。

心理治療師透過遊戲治療,為小薰營造一個安全的治療環境,和她建立信任關係,讓她慢慢獨自去探索,表達自己的不安。小薰從小呈現出退縮及害羞的氣質,且自從媽媽兼職工作,小薰與媽媽建立的安全依附關係被動搖,所以心理治療師為小薰規劃的心理治療目標,着重於讓她體會到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安全的,並鼓勵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

媽媽向心理治療師透露因為自己外出工作,感到沒有好好地照顧小薰,所以在家裏對小薰變得千依百順,盡力保護小薰免受傷害,例如小薰要處理一些簡單的剪紙手工,媽媽也千叮萬囑小薰要小心,警告她如果不小心弄傷自己,便會送小薰往醫院,在疫情下,媽媽亦不能陪伴左右。但這過度保護的育兒方式,令小薰感到十分焦慮,害怕與媽媽分離,而相信自己將會像心愛的小貓一樣死去,晚上反覆出現與媽媽和小貓分離的惡夢。

緩解兒童分離焦慮的方法

心理治療師透過以下方法,幫助媽媽和小薰重新拼湊一個安全而且溫暖的世界,令小薰建立獨立自主行為,改善分離焦慮的表現。

  1. 媽媽為小薰準備小花貓的相片,讓小薰透過繪畫好好和小花貓道別。
  1. 小薰可以揀選一張自己和媽媽一起的生活照片放在書包裏,讓她帶到學校,以增加安全感。
  1. 媽媽改變過度保護的育兒方式,避免對小薰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1. 當媽媽要離開學校的時候,會先清楚地告訴小薰她去那裏和多久會回來接她。
  1. 媽媽告訴老師小薰的煩惱,好讓老師作出適切的配合,以協助安撫小薰。
  1. 當媽媽和小薰在一起時,多擁抱和安慰她,讓她感到被關懷。
  1. 每次小薰能夠安然留在學校上課,媽媽會以小薰喜歡的食物作獎勵。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協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學理財從「身教」開始

如何協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學理財從「身教」開始

撰文:認可兒童財商導師Miranda Lee

成長在疫情下的孩子,既不能外出上學,就連上街購物的機會也少了,不少家長們也擔心孩子在成長的旅程上好像有點缺失,苦惱怎樣為家中的孩子們提供「心靈」補充品。

最近朋友提及,她的8歲女兒原來已經學會自己網購,前陣子更在網上書店一口氣購買了很多文具和書本,並利用父母網上支付平台付款。購買過程中,女兒原本只想選購兩本故事書,但被不斷彈出的廣告和優惠吸引著,不自覺地選購了很多額外「想要」物品。

的確,大人偶爾也會「想要症發作」,被產品的外表及廣告誘惑,形成衝動消費,對於理財觀念較弱的小朋友,更易誤以為網購「零負擔」,只要由父母電子支付,一切就如「想要就有」的消費模式。

如何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

研究發現,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及理財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孩子的理財觀,所以「身教」相當重要,平日不妨讓孩子多觀察自己消費過程,體驗父母如何面對「想要」的誘惑,購物前先問自己三條問題:例如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已有相類似,是否經常使用到等等,當自己已經心中有數,自然可以避免衝動消費。

為了寓購物於學習,我會先讓孩子選購自己所需物品,付款時,就是教導孩子「理財」的好時機。重新讓他們檢視購物車內那些是「需要」的,考慮物品的價值和實用性,提醒「想要」雖可以滿足慾望,但是否「需要」立即購買,並要由自己零用錢負擔,直接讓他們從錢包裡拿出金錢來結賬。這樣,孩子便變得謹慎,立即思前想後,掙扎「買與不買」,苦惱之情相當搞笑。所以鼓勵小朋友使用實體金錢,明白東西是要用錢買回來,不能隨便浪費。

父母對金錢的運用,是孩子建立理財觀的一面鏡。所以以身作則十分重要,好好善用生活中的契機。所謂「想要」是無窮無盡,金錢卻是有限,我們消費前必須三思,分辨「需要」和「想要」,量入為出。特別在疫情下,讓孩子學會感恩和知足,才是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財智慧。

分類
家長園地

書寫能力小訓練

書寫能力小訓練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他的字永遠都寫不到在線上,全部會『飛』的!」

「他的字都不能寫在格裡,通常一個字『霸』兩個格!」

「他寫字時經常跳行或跳格!」

「他寫字時好像不夠力似的,字跡淺得幾乎看不到了!」

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學習寫字時的寫照。孩子在書寫時,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簡單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靈活性(精細動作)。如果精細動作訓練不足,孩子可能會出現寫字或執筆無力等情況。家長可如何處理和訓練呢?很簡單,就是從小便讓他們多玩泥膠、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視覺空間及眼球的控制,對抄寫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類活動是極佳的訓練項目,透過視覺追蹤並作出擊(或踢)球的動作,也是一個很天然和有趣的訓練。除此之外,找不同遊戲(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迷宮遊戲(先用眼找出路,然後才用筆連線)等,也對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寫練習中,手眼協調當然也不可忽視!拋接豆袋、釣魚遊戲、倒水練習和剪紙等,對手眼協調幫助也很大。

些遊戲應該在甚麼時候開始進行?每天需要「操練」多久?其實,當這些遊戲在孩子懂得和能夠玩的時候,家長便可以與他們玩了。而且,家長應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當孩子不想玩時,家長便應該轉換遊戲,而並不是硬性要求進行多久。筆者的理念是,透過日常的遊戲,孩子便可以獲得一定的技巧,避免問題出現,而不是進行補救式的操練。否則,多好的遊戲也會變得乏味無趣,是受苦多於享受吧!

分類
家長園地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香港兒童因為近視而需要佩戴眼鏡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近視問題可影響兒童生活及學習,作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應對,並及早帶子女求醫以控制近視加深,避免近視問題惡化。有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可從細節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視力有否異常,如有需要,可透過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或配置合適的眼鏡,矯正視力,如果兒童已有深近視,更需密切跟進。

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表示,「深近視」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視問題︰「眼球拉得越長,近視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約22至25毫米長,每長1毫米,近視可能會加深大約300度,如果近視達800度或以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將會增加,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針對小朋友深近視問題,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數持續加深,否則對成長各方面的影響都可以十分長遠。」

從細節觀察兒童有否近視跡象

不過,兒童常常有近視而不自知,只會覺得看東西不清楚,未必會宣之於口。陳醫生提醒家長,多從子女日常生活細節觀察︰「看看小朋友會否經常瞇著雙眼、走近電視,或經常心不在焉。最常見是上學時無法看到黑板,抄寫功課較慢或出錯,甚至連學業成績也會下滑。」他建議家長定時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從而儘早識別視力問題。

要延緩小朋友近視加深,最重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醫生舉例,看東西時,物件儘量距離視線30厘米,並且切勿躺著或在昏暗處看書、玩手機。此外,小朋友做功課時,光線處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寫字,燈光應置於左上方。他補充,小朋友在3、4歲時已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便可作定期視力檢查,平日飲食也要注重均衡營養,多吃含有維他命A食物補充身體所需。

改善生活習慣 控制近視

若然小朋友的近視問題已深到影響生活及學習,父母可因應狀況,讓子女接受適當治療。陳醫生說有4種控制近視加深的方法,第1種是使用「近視控制眼藥水」,此眼藥水以低濃度劑量控制近視,適合兒童使用,每日一次,惟這絕非「靈丹妙藥」,用藥後仍然需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佩戴眼鏡等方法,矯正視力。家長亦可考慮子女實際情況,向專業人士了解應否使用混合方案,透過近視控制眼藥水及佩戴離焦眼鏡相輔相成。

第2種方法是佩戴離焦眼鏡,透過把影像置於視網膜前方,藉此減慢近視患者的眼軸生長。第3及第4種方法是佩戴離焦隱形眼鏡(硬鏡)或(軟鏡),這類隱形眼鏡一般分為硬鏡(夜間使用)及軟鏡(日間使用),一般建議7歲以上的小朋友使用。硬鏡必須每日清潔,而軟鏡則需每日更換,否則或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說,曾有一名6歲兒童近視達200度,但家長認為可讓他再過數年才戴眼鏡,但這段時間兒童的視力一直下降,連學習也構成影響。他勸喻家長,如果小朋友有近視,應儘早作出改善,「太早戴眼鏡對小朋友不好」只是個錯誤觀念。

*備註:

陳醫生提醒,應對減慢近視加深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家長應與醫生討論,按子女身體狀況及實際視力問題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分類
家長園地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