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分類
家長園地

這一生也在進取 但你快樂嗎?

這一生也在進取 但你快樂嗎?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副主席黃重光醫生

「不成功,所以不快樂!」這種想法是不難理解的。但今時今日,為甚麼不少人是很成功,卻不快樂呢?

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很多不快樂的人。多年前,一位 60 多歲,事業成功而且很富有的人士與我談心。他向筆者表示,自己多年來在事業上打拼,累積了很多財富,但卻很寂寞和不快樂。於是筆者問他:「你一生在追求甚麼?」他毫不思索便回答:「事業。」我繼續問他:「你得到事業,卻失去了甚麼呢?」他沉思了好一會,然後告訴筆者,他和太太與子女的關係很疏離。


人生有兩樣東西很相似,搞不清楚兩者往往就是不快樂的重要原因。這兩樣東西就是「需要」(need) 和「想要」(want)。要快樂,我們「需要」感情滿足,即是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友誼。但很多人在追求他們「想要」的事業和財富,卻忽略了家人,也不重視友情。雖然他們得到「想要」的事業和財富,但心中感情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結果他們成為寂寞和不快樂的人。如果你感到不快樂,請你「停一停,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甚麼?

「我童年甚麼都有,卻沒有……」


你可曾想過你的內心住了一個小孩子?

我們會在人生中尋找很多東西,其中一樣很重要的,就是要尋找你內心的小孩子。請你看一看這些照片,他們那一個像你內心的小孩子?


這也是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中年女士與我談心:「我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物質從不缺乏。但是媽媽卻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她常在家中,卻很少陪伴我。而爸爸則經常長時間工作,我很少見到他。我的家裡甚麼都有,不過就好像沒有父母一樣!」


這位女士自幼勤力讀書,成績非常好。長大後,她的事業亦很成功,結婚後丈夫很疼愛她,但她始終感覺自己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

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愛,常會感覺不安、寂寞、不快樂。長大後雖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心中的不安、寂寞和不快樂,卻始終揮之不去。為甚麼呢?簡單來說,他們好像同時生存在兩個世界,在「現實世界」裡,他們是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但在他們的「心靈世界」中,卻同時活著一個不安、寂寞和不快樂的小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不快樂的人,請你「停一停,想一想」,尋找一下你心中的小孩子,看一看他是一個快樂或是不快樂的孩子?

分類
家長園地

廚餘都可以做食材?環保食譜健康又好味

廚餘都可以做食材?環保食譜健康又好味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社區營養服務 / 社區營養推廣主任梁可琪

「雞蛋六隻,糖呢?兩茶匙,仲有啲橙皮𠻹」每當筆者聽見這個電視廣告對白時,都會不其然地想:「橙皮都可以做食材?」好奇心驅使我去尋找答案,終於給我找到了一些以廚餘作為食材的環保食譜。這新發現帶給我啟發和提醒 —— 原來我們平日想也不想就丟掉的食材,如水果皮、雞蛋和麵包皮等,都是有用的食材,並可以融入菜色當中。

以橙皮為例,橙皮是橙的主要香味來源,當食物加入了這自然的香味和色素後,不但令食物的味道更添豐富,而且令賣相更吸引,從而令烹調者減少使用化學香料和調味料。

 

自製橙肉果醬 分享環保飲食訊息

讀者不妨嘗試自製清新開胃的橙肉果醬。製作果醬時,需留意橙皮的白色部分是否帶有苦味,如有則應只取用橙皮的橙色部分,然後用熱水浸軟橙皮,連同橙肉和橙汁慢火煮至濃稠即可。放涼後,塗上已烘焙成金黃色的全麥方包享用。此外,已為父母者更可與小朋友一起自製果醬,既可從中教導小朋友每天吃兩份水果,亦可與他們分享環保飲食的訊息。

食物除了提供味覺上的享受外,還供給我們熱量和健康。但人們的浪費,往往製造出大量廚餘,並影響環境健康。筆者在此邀請各位讀者,從今天起,由自己出發,在「食」方面加點心思和創意,帶著感恩的心去享用,積極在生活中落實「零廚餘」的目標,一同用行動去愛地球。

給外出用膳的你:

低碳飲食小貼士:
˙實踐多菜少肉的飲食模式˙按所需分量點菜(如少飯、少麵、少汁等)˙減少飲用咖啡、汽水(因其製作過程採用過多燃料和水)或使用飲管˙多堂食,少外賣˙自備食物盒將餘下食物「打包」

給在家用膳的你:

不「餘」健康煮食小貼士:西瓜皮煮湯
營養好處:˙西瓜皮味道清甜,能豐富湯的味道,減少使用調味料˙麵包皮烤烘成香脆餅乾棒,伴以低脂乳酪食用˙選用全麥麵包,連同麵包皮食用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臟蠕動

分類
家長園地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撰文: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聽見雀鳥的叫聲,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

 

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

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藉此當作親子活動,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

除了個別發問,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對較弱的,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數學題(1加1等於多少),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封閉式問題」,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

 

分類
家長園地

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

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

 

撰文:言語治療師郭子欣

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2歲便能說出句子,與人溝通。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唇部、舌頭及下巴的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口部肌肉的力度、控制、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

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既影響進食,亦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

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

 

吹氣練習

 

玩法:

首先預備一個盆,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把盆放在二人中間。然後加入半盆水,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如:貼紙等)。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

透過這類吹氣練習,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以提升說話清晰度。

咀嚼練習

玩法:

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如:甘筍、青瓜、西芹和蘋果等)切成條狀,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當孩子咬一下,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左右兩邊交替練習。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

咀嚼時需要嘴唇、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

分類
家長園地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

作為一位治療師,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傷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傷,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觀看著整個過程,也不其然擔心起來。

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這些擔心和焦慮,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例如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

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都是基於愛護他們,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

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學習和發展所長。

 

分類
家長園地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撰文:趙長成醫生

香港的天氣時好時壞,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較弱,因而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而且孩子在上學時會與同儕一起學習和遊戲,所以令傳染病更很容易在學校傳播。所以家長必須對常見的學童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為孩子做足預防措施,避免他們感染傳染病。

香港的學童傳染病可根據傳播途徑分成以下幾類:

經飛沫傳染
孩子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或說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口部,令病毒進入體內,從而感染傳染病。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即坊間常指的傷風咳嗽)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

經接觸傳染
即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如皮膚接觸等,最常見的有手足口病。

經空氣傳染
病原體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毋須經接觸,便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內,常見的有水痘和麻疹。

由衛生環境引起
有些傳染病因個人衛生處理不當而引起,如「尿道炎」或「胃腸炎」(即坊間常指的「腸胃炎」)。

處理方法
當孩子患上任何傳染病時都不應上學,一來孩子可能在學校惹到更多病毒,或令他的抵抗力變得更低;二來為了公眾著想,避免傳播病毒,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待病癒後才上學。另外,家長可為孩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例如讓孩子注射預防疫苗,包括流感或水痘等,注射後可有效預防病毒。

家長要教導孩子,盡量避免接觸患有傷風咳的同學,同時勤洗手,適當使用消毒洗手液,保持個人衛生;亦要教導他們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避免交义感染。

如果學校懷疑有人患上傳染病,老師應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蓋咀,同時盡量隔離該位學生及妥善處理分泌物,並通知家長帶他看醫生就診。

分類
家長園地

以孩子的底線來欣賞孩子的進步

以孩子的底線來欣賞孩子的進步

撰文: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有一位 3 歲小女孩,剛接受遊戲治療時,她媽媽說女孩每天在家因大大小小的事情,起碼要發 3 至 4 次脾氣,每次半小時以上。過了 3 個多月的遊戲治療後,她大哭的頻密度已減少至 1 至 2 個星期一次,有時候 3 個星期才發生一次。但這位母親依然覺得很困擾,因為在她的朋友圈子裡面,孩子們一般哭 5 到 10 分鐘便能夠平復下來。而這位女兒,她每次大哭依然要花上起碼半個小時才能夠慢慢轉化。

又有一位同齡的內向小男孩,剛開始接受遊戲治療時,他連續 4 次在遊戲室內只碰他熟悉的玩具車,在他覺得安全的小小範圍裡面,小心翼翼地觀察這個陌生的環境和我這一位陌生的姨姨。過了幾個月後,他父親說他在公園裡開始願意嘗試自己玩滑梯,也願意自己參與一些興趣班,不需要父母陪同。但是,父母依然很擔心他的社交能力,因為覺得「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小男孩每一次參加團體活動,仍舊是睜大着雙眼,站在人群的一角,靜靜地看著別人活動,自己並不參與。

沒錯,如果與別人比較,我們很容易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進步,希望他們能夠更上一層樓,是人之常情,父母的心懷。然而,請不要忘記,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底線是不同的。當我們量度孩子有沒有進步時,如果我們用別人的尺「一刀切」,我們可能很難看見孩子的進步,鼓勵他們繼續前進,而只著眼於他們還沒有做到的。

 

對於一個性情比較敏感,容易遇到挫折發脾氣,比較難適應轉變帶來衝擊的孩子而言,她可能依然需要半個小時來表達她的不如意。可是當她開始有能力,增強自己面對不如意時的抗逆力,減少哭的頻密度,已經是進步。在她下一次大哭以前,她可能已經用盡了她的能量來適應生活中轉變的節奏,抗衡各種不如意。她需要的,是父母體諒她片刻的軟弱。她可能不會像那些適應力強的孩子,那麼輕鬆容易來面對生活。但是,有父母愛的體諒、明白和接納,她會慢慢發展出抗逆和適應能力,使自己變得輕鬆一點。

分類
家長園地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覺前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覺前

撰文:舞台及電視編劇張飛帆

我家裡有一條家規,唯一的一條。「別把悲傷帶到夢裡。」這條家規在我和太太結婚前就已經訂下,直到成家立室,寶寶出生,規則一直沿用至今。
人與人相處,無論是家人好,朋友好,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放諸熱戀中的男女,自然也是一樣。那時候跟太太拍拖,倆小口子難免間中會擦出小風波。那時候太太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前請和解,我不想把悲傷帶進夢裡。」
作為聰明的男士,我當然聽懂了言下之意,即是「無論你錯定我錯,總之嗌交嘅話你都要喺瞓之前氹返我!」
試過有好幾次,我們爭執得臉紅耳熱,那口氣我無論如何也嚥不下肚。到了睡覺的時候,我心想,堂堂一個大男人,幾碗白飯也吃得下,怎麼一口氣嚥不下了?於是便跟太太道歉,兩口子和好如初。

有一次,兒子一夫不知犯了甚麼事,被我責罵了幾句,一整天都不肯跟我說話。起初他躲在房裡,又或者躲在媽媽身後。但每次當他經過我面前,總會偷偷的瞄我一眼,然後又躲到我看不到的地方。
如是者,睡覺的時間到了。
平常孩子們都有個習慣,不論是一夫哥哥還是諾兒妹妹,睡前都一定會興高采烈的跑過來親吻我和太太,大聲說句「Sweet dream」 、「Love you」云云。可是那一晚,一夫無論如何也不肯過來跟我說晚安。他一直黐著工人姐姐,不停嚷著要上床睡覺。
於是我走到他旁,問他:「你是不是生爸爸的氣?」
一夫點頭。
「因為爸爸今天責罵了你。」
他又點了點頭,連眼睛也紅起來了。
「我們和解好嗎?」
搖頭。
「如果爸爸向你道歉呢?」

終於,一夫哇的一聲,抱著我哭了出來,堆積了一整天的委屈如決大川。
相信大家都清楚,爭執,本來就雙方都不好受。根據一夫的形容,當他生氣的時候,心裡就像有一千條蟲蟲在爬呀爬,咬呀咬。既然如此,試問有誰願意帶著一千條蟲蟲到睡夢裡呢?
其實一夫根本也渴望和解,只是礙於面子,也不懂得抒發自己的感受。
我跟一夫說:「爸爸和媽媽有個約定,就是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覺前都要和解!」
因為我們都不應讓愛的人帶著眼淚到夢裡,不是嗎

分類
未分類

23-24中華文化學習活動

分類
家長園地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